找到相关内容366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英伦归来话佛教——净因﹑圆慈法师访谈录

    ,当释尊睁开眼睛看世界时,心中激起了对那些仍为无明所束缚的众生的无限怜悯,他决心站出来传播顺向解脱的佛法。随后的几个月里,由于听闻释尊开示的解脱之道,许多人纷纷皈依佛门,释尊的信徒迅速增加。从此以后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5871440.html
  • 周叔迦:杌人集(2)

    。在《慧布传》中说:承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大华海岳,声誉远闻,乃往从之听闻三论。  在《法朗传》中说:   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餐学《智度》《中》、《百》、《十二门  论》并《华严》、《大品》等经...诸不善故。又云听闻,闻习诸智业故。佛法中出家者云比丘。义云乞士。亦云破烦恼。亦云怖魔。其有比丘修远离行,树下独处,终日一食者,但名比丘。若和合聚居,若羯磨时三人以上,方名僧伽,即是众也,或云和合义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5573409.html
  •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

    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。听闻正法而未定者。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。临命终时有八菩萨。乘神通来示其道路。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。[39]   3、《地藏经》:出家后的弘一法师,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2373475.html
  •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

    同时存在以产生关于某物的知识。在听到最后一字音时,我们亦不能由前此的字音的记忆之助而产生对某物的知识,因为字音之记忆仅能让我们了解字音,而非与之相应的某物。然而勿庸置疑的是,我们在听闻“牛”声时确产生...

    吴学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873551.html
  • 唐法成《瑜伽师地论释》科

      闻谓听闻,即是耳根发生耳识,闻言教故。  思谓思虑,即是思数发生智慧,思择法故。  修谓修习,即是胜定发生智慧,修对治故。  从此三种,发生三慧及相应法等,名三地体。三慧广义,如后分别。如是三地,...

    王孺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073719.html
  • 四法印讲记(七)

    法义不通达,怎么观修呢?教理不通,根本就无法下手。所以要想使自己的实修有质量,就要注重听闻和思维,不然是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的。) 问:如果有为法都是刹那灭,那应该像油灯那样,一看就知道它在刹那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四法印|无常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6395573827.html
  • 廖明活: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(1)

    后二类有情在听闻般若教说后得证无上正等觉;其言下之意,是即使般若经教的殊胜妙力,亦不能教前二类小乘有情达至佛的究极觉悟。   p. 34  又《解深密经》举出「声闻乘种性」、「独觉乘种性」、「如来乘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374056.html
  • 廖明活: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(2)

    听闻那里的佛演说大乘法,发菩提心,而得变易生死;从而乃谓变易生死者往生他方佛国。经论所言有异,是在于其关涉对象的处境有别,而非在于增寿和变易生死为不同的两回事。   (5)《瑜伽师地论》说增寿者保留根身...覆盖,以至生生轮回流转不断。他们必须通过听闻正法,受正法熏习,方会舍迷求悟。   [41] 卷上〈妙身生品〉第2之1,《大正藏》册16,页727下。   [42] 〈一乘章〉第5,《大正藏》册12,页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374057.html
  • 佛教心理学——“缘起模型”初探

    的意义。   (一)闻思修   就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而言:闻思修意谓着「观察、思惟和实践」,就其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而言,是所谓的「三学增上」,亦即,听闻佛法、思惟法义和体证佛法。而就佛教的意义治疗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174065.html
  • 有关“三类境”的几个问题

    的分别力所变现,故与第六意识见分同一种生。有质独影境的典型例证,则是凡夫听闻佛法中所说的真如等无为法,于第六意识上所变现出的类似于真如等的无为相。此处涉及到真如能否为疏所缘缘的问题,近代学者对此曾有争...

    傅新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974082.html